close

我在FB上有一位朋友一次學了5種語言,然後他一直在社團上發問,最終被封鎖。除了學五種語言以外,他還要畫漫畫和翻譯,看起來好像做了很多事很努力,但其實這樣做會有些問題。

我曾經也有過想要什麼都做的時期,大概是我大學時和剛出社會的時候,曾經就有過一次學兩個語言結果兩個都學不好,想學的技能很多最後卻全部都放掉的經驗,因為一次學太多東西,看不見半點進展,最後因為壓力太大就乾脆不學了。

這個人是不是會跟我一樣放棄我不知道,但是現在我是學乖了,放棄英文學日文,結果就是我日文有明確的進步,雖然看起來英文原地踏步搞不好還退步,但是日文程度已經到去日本生活可能有明顯進步的程度。

今天如果我選擇兩個同時學,日文和英文可能就是兩個都學不好,或是兩個連基本對話都有問題,那這樣看來,放棄其中一個去專注學另外一個,投報率也沒這麼糟糕,或著說投報率反而更高。掌握一門語言至少需要兩年(視個人天份可能更短或更長),如果同時學五種語言,一種語言一天只給一小時學習效果比較好?還是一次學一種語言,那個語言一天給兩、三個小時來讀效果比較好?答案當然是後者。跟人的精力和腦袋的結構有點關係,人如果一次做太多事情,腦子一定會亂掉,更不用說還不熟其他語言的規則的情況下,就去學其他語言,腦子裡的知識根本無法完全統合,只會被學過的語言和母語干擾,亂成一團,不知道哪個規則是哪個語言的。人一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睡覺佔了六到八小時,十六個小時裡面就有八個小時在上課或上班,剩下來的八個小時難道不用吃飯、休息、洗澡或是做其他不得不做的雜事嗎?怎麼可能?好啦,扣掉吃飯和睡覺,大概還有六個小時,誰能保證自己六個小時完全專注在學習上的,坦白說,根本不可能。

難道就沒有一個方法可以學很多技能嗎?

答案是——有啊,但是會花掉非常多時間。如果要五種語言,每一種花一年半徹底掌握(注意,這個是天份高得不可思議的人,只花一年半就可以練到流暢地跟人交流的地步,但非常非常少有人能只花這麼少的時間),但是要花掉八、九年,中間還有可能忘記前面學過的東西。人的腦袋會自動刪去沒有用的資訊,一個語言超過一年以上沒用,即使是母語,也會出現遺忘的問題,更不用說是其他非母語的語言,只要一陣子沒用大概就會從腦子刪除,還必須再重新找回來,光這個過程就足以花掉超過十年了。如果還要加上其他技能,那麼十年根本不可能學會五種語言,三種大概是極限了(這還是比較有天分的人)。

當然,現在有AI確實比較方便,但是AI的資訊不一定完全正確,只是可以幫助別人更快學會而已,但即便如此,五年之內想掌握五門語言還要達到精通,根本不可能,時間拉長+AI輔助還比較有可能一點,但是把時間拉長,卻會磨掉一個人的耐心,這句話沒在唬爛,人類往往只能看到當下的結果或是從現有的條件去推測比較近的結果,一旦把時間拉長,人就不可能預測得出自己能不能在十年後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那麼,有沒有方法可以提昇整體效率?

答案是——有啊!但是要懂得捨棄。人不能一次想要全部抓住,必要的時候必須捨棄自己覺得最不重要的或是投報率最低的那個,覺得哪個比較重要就留下哪個。假設一個人同時學了A、B、C、D四個技能,但這個人平常除了上學之外還有打工,那請問他應該留下幾個技能?答案是看個人的學習力和耐性,但是想一次學習四個根本不可能,至少要拋棄一個,。最好可以只留下一個就夠了,專心學一個,把那一個學到專心再去學其他三個。

經過各種測試,人的精力太有限了,不管再怎麼努力,人的能用的時間本來就很難增加,最多只能用間隙時間稍微提昇一下時間的使用率,如果還要考量到休息問題,上帝給一個人能用的時間就是那麼多,所以請不要覺得自己是超人,認為只要拼命努力就能一次學會所有自己想學的東西,結果不管過了多久卻反而原地踏步。

那要怎樣才能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根據想要達成什麼樣子的目標來決定。如果想要成為某個語言的翻譯人員,那就加強某個語言的基礎實力後,再去進修翻譯,如果想要用外國語言寫漫畫的台詞,那就要先問漫畫和語言自己比較想先學哪個了,因為最終是要完成繪畫和台詞翻譯,翻譯反而應該留到最後。如果目標是用外國語文寫小說,那麼要先學的反而是自己的母語的寫作技巧,連自己母語的寫作技巧都無法掌握,當然寫不出一篇文章,寫不出文章就無從談起翻譯問題了。任何學習都是有進程的,我學習日文想達到的是去日本生活一年+成為日翻中的翻譯員,那麼我要學的當然是日文的文法、單字等觀念,等進展到一定的程度後才去學翻譯,而我打算等到N2通過後才去學翻譯。同樣學其他技能也有進程,從基礎開始掌握到進階需要計畫,沒有計畫只是漫無目標地努力,反而會亂成一團。

至於要怎樣做這個計畫,就得算一下想花多久達成目標了。不過達成目標也有可能就此停滯,為了不停滯,要運用《原子習慣》提到的原理——改變身分認同。假設我想去日本生活,那基本條件就是會說日文,因此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就是「我是個會講日文的台灣人」之類的,或是「我會講日文」等等,日文可以自由代換成其他想學的語言或技能,例如說「我會寫程式」、「我會攝影」等等,以此增加對這種身分的認同。增加對身分的認同,自然就會想達成那種認同感,而把學習那個語言或是技能變成一種習慣,當學習變成習慣時,就算短時間看不出效果,長時間下來還是可以感受到跟之前的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我原本日文N2聽力考得很爛,最悽慘的考試成績是11分,連及格都沒有,但平均在20分左右,但是截至寫完這篇文章,我已經可以拿到36分這種成績,成績不高但足以讓考試成績爬到及格線,而我的言語知識方面分別是單字文法40分以上、讀解31分(其實有考過40分)。因為我幾乎每天都在聽日本人的YT影片,有時還會切換成1.25倍,就算無法所有字都聽懂,還是能靠消去法刪去根本就不是答案的選項,從而拿下分數,就連上課時的練習,老師也說撇除點餐題,其他部分都很完美,竟然答得正確。換句話說,分段練習好幾次,每天努力練習確實是有用的,但是我並沒有分散去學其他東西,我的確有嘗試過學習攝影,但是發現日文快讀不完,就直接把攝影丟到一旁去先解決日文,這就叫做分得出輕重緩急——因為七月就要考試了,如果我這種時候還想繼續學攝影,那麼我的成績會進步嗎?進步速度會下降吧?雖然進步速度已經下降了沒錯,但是如果我在意識到時間不夠沒有馬上拋棄沒有立即學好的需求的攝影,我的聽力不會有這種程度的進步,恐怕還會停留在驚險通關的分數,如果連模擬考都考得這麼驚險,到正式的考場去,一緊張就完了。

所以,哪個比較急+重要就先做哪個,某件事情的截止日期如果快到了,就不要去想一堆有的沒有的,先解決眼前的課題後才來想其他事情會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時間管理 語言學習
    全站熱搜

    艾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